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厂房招商 > 正文内容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七号)——分区域单位和从业人员情况

admin3个月前 (01-13)上海厂房招商39

  淘气天尊:各层面打压都已到反弹临界点...

  热点精选:制冷剂+充电桩+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

  股心:再度缩量普跌,风险释放完毕?

  第六感觉:如何解读大盘的缩量阴星呢?

  展锋:小时级别交叉,能上拐变盘吗?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七号)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国分区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2023年末,东部地区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794.1万个,占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的53.9%,比2018年末下降2.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733.4万个,占22.0%,提高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637.2万个,占19.2%,提高0.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162.3万个,占4.9%,占比与2018年末基本持平。

  2023年末,东部地区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活动单位[1]1930.5万个,占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活动单位数的53.1%;中部地区805.4万个,占22.1%;西部地区718.3万个,占19.8%;东北地区181.8万个,占5.0%。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广东省465.9万个,占14.0%;江苏省290.7万个,占8.7%;山东省278.5万个,占8.4%。

  按地区分组的单位情况详见表7-1。

  表7-1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

  2023年末,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2432.8万人,占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2.3%,比2018年末下降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9890.7万人,占23.1%,提高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8632.0万人,占20.1%,提高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1942.8万人,占4.5%,下降0.2个百分点。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广东省5285.7万人,占12.3%;江苏省3881.6万人,占9.0%;山东省3250.9万人,占7.6%。

  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情况详见表7-2。

  表7-2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沿黄河流域区域情况

  2023年末,京津冀区域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309.9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66.8万个,增长27.5%;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531.4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202.7万人,增长6.1%。

  长江经济带区域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387.2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501.2万个,增长56.6%;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9481.0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2100.8万人,增长12.1%。

  长江三角洲区域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728.8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243.5万个,增长50.2%;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0174.4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722.8万人,增长7.6%。

  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885.1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334.6万个,增长60.8%;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1296.7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1517.2万人,增长15.5%。

  [1]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单位的组成部分。仅包含一个产业活动单位的法人单位,称为单产业法人单位,该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由两个及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本公报中产业活动单位包括单产业法人单位和多产业法人单位下属产业活动单位。

  [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2]长江经济带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3]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4]沿黄河流域九省(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5]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为保证数据精确度,个别数据保留2位小数。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shcfck.com/index.php/post/12978.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长三角的产业情况

长三角的产业情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有41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蕞活跃、开放程度蕞高、创新能力蕞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6万亿元,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生产总值达到30.5万亿元,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

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布涉及7区11个主导产业

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布涉及7区11个主导产业

  证券时报e公司讯,9月24日上午,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在202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发布。此次发布共涉及上海7个区、11个千亿级区级主导产业。上海市经信委表示,主导产业是各区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和主阵地。上海将继续深化市区协同,不断推动各区特色化发展,发挥各区自身优势,锚定主导产业,深耕细分赛道,共同推动上海特色产业迈向新高度,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

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蕞近,两组关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数据引发外媒关注。一组是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1%。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1.7%和51.2%,比上月上升2.3和1.7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另一组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991.7亿元,同比增长...

长三角41城经济半年报出炉13城经济增速超过6%

长三角41城经济半年报出炉13城经济增速超过6%

  34个城市超过全国5%的上半年GDP增速   长三角41市经济半年报新鲜出炉。   长三角41市中,上海以22346亿元的总量位列头部,稳住了全国“经济头部城”的地位。上海上半年保持了4.8%的经济增长。其中,第三产业成绩亮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上海三个领先增长四个减少依赖反映转型实绩

上海三个领先增长四个减少依赖反映转型实绩

  新华社上海9月24日电(记者季明)记者24日从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以来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积极稳步推进,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表现为“三个领先增长”和“四个减少依赖”。   上海市市长韩正说,“三个领先增长”即为三产领先增长,外资领先增长和居民收入领先增长;“四个减少依赖”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重化工业依赖减少,对房地产业依赖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

stylec

stylec

  新华社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周蕊)记者从2024年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百强发布会上获悉,上海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集中地区,已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98家。   “上海是全球蕞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集聚在沪的外资企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力量。”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平说,现在,上海市外资企业已经超过7.5万...

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回升向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回升向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10月23日,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89.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60.7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8032.81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95.59亿元,增长5.8%。   上海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表示,前三季度,...

【数据分享】1999—2022年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构成数据

【数据分享】1999—2022年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构成数据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享过基于2000-202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的1999-2022年地级市的人口相关数据、各类用地面积数据、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治理相关数据、房地产投资情况和商品房销售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状况、工业企业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经济贸易数据、科技创新相关指标数据、劳动力就业及工资情况数据、学校数、教师数和学生数、工...